2024年, 第44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4-11-15
  

  • 全选
    |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 滕珺, 周佳欣, 江竹君, 朱娅, 王玉珏
    中国远程教育. 2024, 44(11): 3-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教育数字化是全球教育治理的重要内容,国际组织在推动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发挥关键角色,引领、规范、指导着数字技术赋能教育的合法路径。然而,由于其发展背景、历史使命、理念愿景各有所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银行、欧洲联盟这四个不同国际组织在全球教育技术治理议题上虽展现出一定的全球共识,却也呈现出相互之间的权力博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全球福祉与战略利益的话语体系博弈,软性治理与硬性干预的治理机制博弈,以及人文主义与功利主义的价值导向博弈。探究国际组织教育数字化治理中的权力互动,对于中国理解和把握当前数字治理与权力交织的复杂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 教育基本理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与标识性教育学概念
  • 石豫湘, 卢锋
    中国远程教育. 2024, 44(11): 17-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对虚拟和现实连接的需求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极点。这种连接的需求促使人类与机器充分融合,进而出现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融通的新型主体——“超级个体”(Mega-Individuals)。“超级个体”的诞生使得一种新型学习形态——融通学习(Consilience Learning)成为可能。融通学习是指在富技术环境支持下,融合了生物属性和技术属性的“超级个体”在线上与线下打通、虚拟与现实交织的学习空间中,利用开放流通、虚实联动的学习资源,通过人机共融的交互过程,获得跨界融合、全境感知体验的学习方式。它具有学习空间融通、学习资源融通、学习交互融通、学习体验融通等特点。未来,在扩展现实、元宇宙等技术的支撑下,“超级个体”可以选择以不同“身”进行学习,从而形成形式丰富的融通学习模式,包括“真身+分身”融通的虚拟学习、“真身+替身”融通的物理学习、“真身+分身+替身”融通的虚实学习等。尽管融通学习的未来图景还只是基于科幻教育研究范式的虚拟想象,但是这种想象不仅对于审视当下的教与学、改造现实的教育大有裨益,也可能为未来教育的创造性发展提供启示和灵感。

  • 教育政策与治理
  • 张学敏, 陈笛
    中国远程教育. 2024, 44(11): 3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文明教育是渗入所有知识领域和所有教育过程的新型教育形态,对助力经济低碳循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而且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需要。然而,我国生态文明教育面临理论供给不足、实践形态单一和治理机制不健全等现实困境与诸多挑战。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全面建设美丽中国、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教育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教育理论建设,构建凸显生态正义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体系,建立多元主体协同的生态文明教育治理机制,促进生态文明教育高质量发展。

  • 科技赋能教育
  • 王怀波, 陈丽
    中国远程教育. 2024, 44(11): 4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互联网时代,伴随着知识的生产主体、生产方式以及传播流程的改变,知识的演化机理和演化特征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然而,对于此类知识演化规律认识的不足制约了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深化。从遗传变异的生物进化理论视角出发,可构建遗传变异视角下的网络化知识演化动力模型,进而依托互联网社区型课程cMOOC的数据,探索互联网中知识演化的特征。网络化知识演化动力模型是描述知识演化过程、阐释知识演化内在作用机理的理论框架,它是以网络化知识实体为演化功能单元,包含一个“选择”的过滤机制和“遗传”与“变异”两种动力机制。在过滤机制中,用户的“认可”充当自然条件下的“选择”,决定了知识能否进入后续演化环节。在遗传动力机制下,用户通过参考和引用等方式,实现对原有内容的继承和复用。在变异动力机制下,用户通过借鉴和补充等方式,在原有实体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在此动力模型基础上,本研究以国内首门联通主义课程为案例,分析了网络化知识演化特征。研究发现:遗传和变异知识演化动力模型能够有效地描述和阐释网络化知识演化过程;作为一门新开设的互联网社区型课程,由于缺乏可以直接继承的知识内容,变异机制主导着网络化知识的演化。

  • 李锋, 席少剑, 熊璋
    中国远程教育. 2024, 44(11): 52-5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信息科技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国际竞争的战略支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快速革新推动社会经济数字化转型,赋予学校信息科技教育新任务。为应对社会发展与学生成长需要,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社会发展趋势,面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信息科技课程需要聚焦学科关键技能,围绕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六条逻辑主线,实现从“信息素养”到“数字素养与技能”、从“技术工具”到“科学与技术并重”、从“模仿操练”到“学科实践”、从“结果性评价”到“增值性评价”的发展,在主题活动中实现“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结合,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

  • 焦佑希, 余秀兰
    中国远程教育. 2024, 44(11): 60-7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数字原住民,高度参与在线学习成为“Z世代”的显著特征。基于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使用多分类有序逻辑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家庭背景的“Z世代”存在互联网使用鸿沟;同时,互联网使用对学业表现的影响因学段、先前成绩排名不同而有差异。具体而言,互联网使用具有阶层与成绩异质性,即家庭背景越好,成绩排名更优者,越倾向于使用互联网学习;互联网学习有效促进大学学业表现,而对中学学业表现不显著;互联网娱乐呈现广泛显著的消极影响,尤其对中学学业表现损抑作用更强,但对大学学业表现存在时间效应。因此,有必要通过打造数字增益型学习环境、家校合力有效监管、培育个体数字惯习等途径,保障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成就的最大化发挥。

  • 夏海鹰, 牛旭峰
    中国远程教育. 2024, 44(11): 74-8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教师教育一体化是教师终身教育的应然状态,但当前却存在理论体系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课程建构未完成、师资力量未足配、评价效能被忽视等问题。微认证作为蕴含终身教育理念的新兴能力认证方式,在价值逻辑上具有与时代教育理念相契合的优势,在目标逻辑上指向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终身评价体系,在实践逻辑上基于数字评价的创新推动教师教育一体化。微认证赋能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实践框架由微认证评价数据源层、微认证服务平台层、教师专业认证组织结构层和教师教育一体化场景层构成,整体运行表现为基于数字技术支持汇集教师能力佐证,学习者、托管机构、发行者、认可者、政府主管部门“五维”主体在信息共享支持下共同管理,实现微认证串联的教师终身教育多维协同发展。此外,在推动微认证赋能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中,还应加强理论研究,强化顶层设计,注重数据治理,开发优质课程,坚持以评促学。

  • 职业教育
  • 韦妙, 刘怡静
    中国远程教育. 2024, 44(11): 86-9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技术是推动技能劳动者构建美好生活的核心驱动力,但对数字技术的无节制滥用,极易逾越传统人与技术稳定的关系界限,使技能劳动者深陷被数字技术反向驯化的困境。基于鲍尔格曼的技术哲学观,数字技术在对技能劳动者的工作世界、生活世界以及精神世界赋能改造的同时,也将导致“人—技术”关系的失衡,呈现去技能化、交往异化、泛娱乐化的焦点异化样态,陷入“内卷化”的工作世界、“殖民化”的生活世界以及“贫瘠化”的精神世界无法自拔。为抵御技术异化风险,职业教育应该主动作为,重视技能劳动者的可持续发展,助力技能劳动者的社会化进程,引领技能劳动者的价值观重塑,帮助技能劳动者成长为适应数字时代发展态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走向美好的技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