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杨宗凯
    中国远程教育. 2024, 44(12): 3-14.
    摘要 (116) PDF全文 (180) HTML (101)   可视化   收藏

    教育数字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将经历转化、转型、智慧三个阶段。用发展的眼光看我国教育数字化,秉持“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的“3C”(Connection, Content, and Cooperation)理念,教育数字化“聚能”平台连接与组织联通、“增能”资源开发与资源管理、“赋能”跨界协同与跨国合作,助推我国整体上从转化阶段跨越至转型阶段。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因此迫切需要新的发展理念来指引前进方向,强调“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的“3I”(Integrated, Intelligent, and International)应势而生。从“3I”与“3C”的关系来看,虽然二者的发展目标不同、建设任务各异,但它们一脉相承,“3I”是对“3C”的升级、拓展和深化。围绕“3I”,我国正以更大规模开发和汇聚平台资源数据、更深层次融合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更高水平开展教育数字化国际交流作为行动路径,努力实现服务扩优、应用提质、合作增效,促进数字教育扩优提质。面向未来,要把握数字技术井喷式发展基本趋势,紧扣教育数字化引领支撑教育强国建设主线,坚持以“3I”为指导纵深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持续推动我国由转型阶段向智慧阶段迈进。

  •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滕珺, 周佳欣, 江竹君, 朱娅, 王玉珏
    中国远程教育. 2024, 44(11): 3-16.
    摘要 (132) PDF全文 (153) HTML (103)   可视化   收藏

    教育数字化是全球教育治理的重要内容,国际组织在推动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发挥关键角色,引领、规范、指导着数字技术赋能教育的合法路径。然而,由于其发展背景、历史使命、理念愿景各有所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银行、欧洲联盟这四个不同国际组织在全球教育技术治理议题上虽展现出一定的全球共识,却也呈现出相互之间的权力博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全球福祉与战略利益的话语体系博弈,软性治理与硬性干预的治理机制博弈,以及人文主义与功利主义的价值导向博弈。探究国际组织教育数字化治理中的权力互动,对于中国理解和把握当前数字治理与权力交织的复杂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眭依凡, 金军鑫
    中国远程教育. 2024, 44(10): 3-14.
    摘要 (93) PDF全文 (116) HTML (69)   可视化   收藏

    现代化强国建设必须以高等教育现代化为基础、为先导、为动力,而高等教育现代化又必须以高等教育国际化为必要的路径选择,故高等教育国际化之于教育强国和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高等教育国际化需要高等教育机构尤其是世界一流大学通过加强与各国特别是高等教育强国的交流与合作达成,由此决定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必须通过国际化使自身成为开放系统以吸收国际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激发学术生态组织活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在探讨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其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之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何以重要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必须强化国际化发展理性并积极付诸办学治校的行动,必须选择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多元行动模式,高等教育国际化行动必须聚焦学术竞争力提升等方面,进而提出并阐述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程中的国际化行动选项。

  •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侯怀银, 宋美霞
    中国远程教育. 2024, 44(9): 3-12.
    摘要 (168) PDF全文 (105) HTML (129)   可视化   收藏

    新时代需要教育强国的大教育建设。以大教育理念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既是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构建的实践要求,又是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的迫切需求,亦是教育治理能力全方位提升的必然追求。教育强国的大教育建设的内涵在于通过树立综合化、智能化、自主化、协同化和开放化的大教育观,逐步提升教育综合实力、教育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和教育服务贡献能力、教育治理能力、教育国际竞争力和教育影响力。新时代教育强国的大教育建设,应构建大教育体系,凝练教育强国建设的中国方案;优化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构筑教育强国建设人才高地;重塑系统教育治理理念,勾勒教育强国建设治理谱系;统筹推进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打通教育强国建设数字赛道;推动均衡、公平和普惠的教育,激发教育强国建设内生动力。

  •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朱永新
    中国远程教育. 2024, 44(8): 3-22.
    摘要 (151) PDF全文 (249) HTML (119)   可视化   收藏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对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新科技革命和世界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是对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方位和发展状况的科学把握,亦是建基于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教育改革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关系密切,在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教育主要通过培养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提供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拓展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助力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来实现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此,更应当锚定教育强国建设目标,进一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以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甘健侯, 杨超, 周菊香
    中国远程教育. 2024, 44(7): 5-14.
    摘要 (238) PDF全文 (137) HTML (223)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化赋能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过程、理想样态及实践机制的三维统一。借由“赋能”这一作用方式的具体联结,“数字化”手段得以直接作用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并由此衍生出数字化赋能教育理念变革、教育体系深化、教育制度创新、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方式适切和教育治理提升六个领域的实践事项。因循数字化手段透过效率生成逻辑、价值增进逻辑和动能培育逻辑而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生的良性有机耦合,数字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理想状态的实现,尤其需要树立“育人为本—赋能全员—人技协同”一体统筹的发展理念,打造“多样体系—新型方法—智慧环境”一体互促的发展模式,构建“管理制度—治理结构—治理能力”一体联动的治理体系,营造“基础设施—监管机制—评价体系”一体协同的教育环境。

  •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郑永和, 刘士玉, 王一岩
    中国远程教育. 2024, 44(6): 3-12.
    摘要 (253) PDF全文 (170) HTML (229)   可视化   收藏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依托。教育信息化的有序推进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数字化教育政策持续推进、数字化教育设施日趋完善、数字化教育资源日益丰富、数字化教育理论日臻成熟、数字化教学能力稳步提升。与此同时,中国的教育数字化仍然面临着许多实然困境,如重政策引领、轻实践探索的问题依然严峻;追求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目标任重道远;规模化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的矛盾依然突出;一线教师数字化教学意愿和能力有待提升;人才培养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基于此,要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有效落实,需要大力推进教学的数字化转型、着力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探索大规模个性化教育方案、打造高水平数字化教师队伍、前瞻布局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以此来推动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有效实施,助力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祝智庭, 赵晓伟, 沈书生
    中国远程教育. 2024, 44(5): 3-14.
    摘要 (401) PDF全文 (953) HTML (345)   可视化   收藏

    新质人才作为新质生产力中最为活跃且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具备技术思维、复合思维与创变思维,不断创造新的生产力,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培养新质人才,需要构建新质教育体系。融创教育作为数智技术赋能的新质教育,是在真实劣构问题的驱动下,通过工具系统、内容体系、思维方式等层面的深度融合,催生创造性思想理念和问题解决方案,塑造超学科心智结构,实现知能体系的实践转化与跨界融合,促进新质人才培养的新型教育范式,不仅为新质人才培养提供基础支撑,更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战略先导。实现融创教育,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以人工智能渗透学科引领技术思维、以协同主体驱动复合思维、以培养创造力塑造创变思维,打造一批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质人才队伍,为社会的持续进步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张善超, 熊乐天
    中国远程教育. 2024, 44(4): 3-14.
    摘要 (265) PDF全文 (758) HTML (226)   可视化   收藏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原始创新,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实现原始创新的关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并不是仅仅依靠高等教育阶段就可以实现的,而是一个贯穿整个小学、中学、大学的连续培养过程。中小学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融入中小学课程建设是指在保障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校根据拔尖创新人才早期成长规律,对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进行的系统性建构。然而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在融入课程建设时面临环境不良、制度困顿、技术锁定等困境。通过弘扬育人文化、营造课程建设的良好环境,完善制度供给、夯实课程建设的基础,加强技术研发与提升教师胜任力,强化课程建设的技术之柱,或可破解上述困境。

  •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陈时见, 邵佰东
    中国远程教育. 2024, 44(3): 3-12.
    摘要 (167) PDF全文 (225) HTML (106)   可视化   收藏

    生态文明教育既体现教育涵化属性,又彰显公共管理属性,具有公共性、耦合性、全面性、长期性等特征。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的场域下,生态文明教育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础性工程,不仅要在理论内涵上体现中华民族生态复兴的教育愿景、人民中心生态民生的教育立场、民众生态心智形塑的教育目标、本土生态资源整合的教育特色,而且行动方略上要基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任务,构建生态文明教育整体性发展格局,建设生态文明教育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夯实生态文明教育主体责任自觉,完善生态文明教育协同治理机制,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高书国, 康丽颖, 阚璇
    中国远程教育. 2024, 44(2): 3-11.
    摘要 (281) PDF全文 (111) HTML (168)   可视化   收藏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是一种有组织合作育人的系统工程,是新时代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主题。推进教育数字化,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以系统理论、协同理论和定制化的指导服务为支撑,通过集合集成、汇聚资源、技术赋能、教训一体、讲好故事和理论创新等多种方式,构建目标协同、主体协同、机制协同和网络支撑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基本框架”,以实现全员性参与、全系统协同、全要素创新和全过程育人的目标。

  •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朱旭东, 刘乔卉
    中国远程教育. 2024, 44(1): 3-14.
    摘要 (187) PDF全文 (99) HTML (140)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百年演进呈现出于“不变”中求“变”的发展趋向,主要体现为“树什么人”“立什么德”“如何立德树人”的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立德树人进程中,始终在“不变”的前提下创新求“变”,其一脉相承之处在于坚持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相结合;层层递进地提倡树立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信仰;同时践行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途径、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保障机制。通过对立德树人中“不变”与求“变”的规律梳理和动因探析,揭示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的百年发展经验,为正确把握我国未来教育发展方向提供历史借鉴。

  •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史秋衡, 李瑞
    中国远程教育. 2024, 44(1): 15-24.
    摘要 (563) PDF全文 (103) HTML (350)   可视化   收藏

    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既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引领,又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支撑,其价值目标在于实现社会价值导向与个体发展需求的统一。当前,高校在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仍存在不足,需从高校分类发展、学科特色建设、个性化课程、一流师资以及通识教育等育人要素上着力优化,培养具有完整知识结构、浓厚专业志趣、杰出创新能力、深厚家国情怀的各类拔尖创新人才。在教育高质量体系建设要求和新时代人人成才、个性化发展的价值诉求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必须转变观念,从系统化、全局性的思维出发,考虑从加强理论研究与政策设计引领、多元分类实践模式创新、协同贯通网状体系构建等路径建设适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制度体系和教育生态。

  •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王树涛, 鲍俊威
    中国远程教育. 2023, 43(11): 1-10.
    伴随第三轮技术革命的发展进程,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教育变革愈来愈成为国际国内社会的迫切需求。数字化转型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维度,其重塑教育要素及关系,全方位影响教育方式、教育治理、教育功能、教育价值和教育理念,从而形成微观人与人、中观人与社会、宏观人与国家、宇观人与世界良好互动的教育新形态,推动我国教育走向现代化创生发展之路。在此过程中,数字化转型也不可避免地给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带来诸多潜在和现实风险,可能异化教育主体全面自由发展、危及教育伦理生活、模糊教育治理责任、引发文明发展藩篱。因此,在享受数字化转型为教育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必须关注数字逻辑与教育逻辑的对峙与抵牾,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限度与可能,以融合共生、伦理规约、公平负责、自主包容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新方向,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走向新发展阶段。
  •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朱永新
    中国远程教育. 2023, 43(10): 1-10.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强国建设的必要性与意义。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教育强国建设这一时代任务应当被全面理解与把握,包括其理论内涵、面临的挑战与实现路径。在理论内涵方面,教育强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的突出特征,致力于建设全方位、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以强大的内部和外部综合教育实力为建成标志。就其面临的挑战而言,目前教育强国建设需要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要求,做好超前布局,推动教育公平,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和教师队伍,降低教育功利化思想的影响。实现教育强国,需要依法提供政策保障与组织保障,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促进国际教育格局的均衡发展。
  •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郑永和, 周丹华, 王晶莹
    中国远程教育. 2023, 43(9): 1-9.
    科学教育是实现科技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主阵地,对科学教育的内涵追问与方法探索是推动新时代科学教育加法落地的重要根基。科学教育研究科学如何成为人的主动学习行为,体现在科学知识内容、过程方法、教学规律和社会互动之中。本文通过对科学教育的内涵、问题和方法的探寻以深度回应新时代科学教育关键议题。科学教育的本质内涵在演化中逐渐丰富,发展至今已形成关涉认知、行为、情感和社会等多重愿景的交互表征。时代性的政策演进与多元化的学科主题诠释了科学教育的发展阶段,素养导向的人才观念和连续贯通的培养理念成为当代科学教育的育人趋势。科学教育的核心问题体现在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及其互动的过程中,我国科学教育教与学呈现出一些突出问题,即学生高学业成就的背后表现为低水平思维与情感技能,教师专于学科教学而弱于跨学科和探究式教学,学生擅长双基掌握而缺乏高阶思维培养。因此,我国科学教育研究应当广泛开展基于新兴技术和生理证据的实证与跨学科交叉研究,有效推进概念转变、元认知、科学论证、推理和建模等高阶思维教学实践,深入挖掘科学教育中的教与学规律,以达成科学教育的育人目标。
  •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贺祖斌, 卞志国
    中国远程教育. 2023, 43(8): 1-6.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现代化,代表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意蕴。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生长的灵魂之基、精神之源,凝聚着家国情怀、人本精神、求真务实、创新精神,是支撑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思想力量。需在把握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特质基础上将这些文化力量转化为文化表达,培植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中国精神与中国性格,为世界高等教育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吕寿伟, 侯永丽
    中国远程教育. 2023, 43(7): 1-10.
    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面向传统的伦理改造运动,自上而下地引发了近代教育的剧烈变革,并以一种崭新的精神开启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历程。然而,知识精英过于强烈的救亡图存使中国的教育现代化一开始便以欧美为蓝本,他们以种种源自西方的“真理性价值”进行着一次次的思想试验,并把中国传统视为荼毒灵魂的罪恶之源。失去传统根基的教育现代化是没有灵魂的教育现代化,教育成为功利之学、实用之学,深陷虚无主义的精神顽疾。中国教育亟须传统的回归,需要依据中国古典教育的精神品格,以“天人合一”的大教育观、以“内圣外王”的教育目的论、以“人文化成”的教育方法论完成自身的返魅之旅,最终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
  •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孙杰远
    中国远程教育. 2023, 43(6): 1-10.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重大论题正式提出和中国教育现代化在新时代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研究新时代已经来临。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研究的起点必然是厘清其理论性质、基本内涵、本质要求和实践逻辑等基本问题。理论性质上,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映射,是关于中国教育现代化成就的理论判断,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最新成果。在基本内涵上,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具有世界教育现代化共性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特性,是满足巨大规模人口教育需求、赋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教育现代化。在本质要求上,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是教育高质量发展、充满教育民主性、创造人类教育文明新形态的教育现代化。在实践逻辑上,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以人民需求为逻辑起点,以教育评价为实践导向,以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为支撑,以五育融合为实践方式,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实践新样态。
  •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高书国
    中国远程教育. 2023, 43(4): 1-7.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的一次重要探索,蕴含典型的历史逻辑,既有世界教育现代化的普遍特点,更具备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典型特色。高水平普及、高质量公平、高智能信息化、高标准课程、高素质教师和高效能治理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在品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在立德树人、优质公平、人才培养、服务发展、国家交流、教师素质和治理水平等方面具有理论的先进性、实践的引领性和发展的方向性特征,将为世界教育现代化提供新思路、新经验和新样板。以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将进一步开启世界教育现代化新征程,创造世界教育现代化新境界,开辟世界教育现代化新未来。